近日,《2024年度济南都市圈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在济南发布。《目录》涵盖2913家重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8269个岗位,5.6万个人才需求,由都市圈中心城市济南牵头,联合淄博、泰安、聊城、德州和滨州等5市共同编制。
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营造卓越创新生态,加快建成要素流动有序、人民生活富足的现代化都市圈,济南持续提升“圈心”辐射带动作用,协同都市圈各地市立足重点产业领域,聚焦产业人才需求,深入调研摸排都市圈内头部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学校及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经企业座谈、数据分析、专家调研形成《目录》,精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真正助力都市圈企业找到可用之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作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济南都市圈GDP已经突破2万亿元,而圈心济南更是凭借11年间经济总量迈上8个“千亿级台阶”的省会担当,扛起了山东经济“排头兵”的大旗。在总规模突破1.6万亿元的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引领下,《目录》超5成岗位需求来自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领域,涵盖医学、教育、理工、艺术等各类专业,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目录》集需求公司名称、职位名称、薪酬待遇、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等要素信息为一体,以重点产业链为脉络,绘制人才需求新图谱。在此视域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两大领域分别占据了岗位需求数量和学历层次上的“两高”。前者的382家企业共发布1224个岗位形成“高”需求,而后者的322家企业发布的951个岗位中硕博士岗位需求率到达39%,形成“高”要求,这与两大产业领域发展的特点交相呼应。
此外,本次《目录》共征集到济南市重点产业需求单位2151家,岗位6251个,需求4.6万人。不仅有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驻济高校,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南能源工程集团等省属、市属国企,省农药科学研究院、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还有一些上市民企,例如济南圣泉集团、漱玉平民大药房等“明星”企业。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快速成长。在济南,“四新”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更是达到40.5%,新经济带来新的就业增长点,本次征集到的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全媒体运营师、网络主播等新职业领衔下,AI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数字孪生前端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新媒体总监、带货主播等职位需求持续走高,为“四新”经济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平台和机遇。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折射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新型劳动者的新呼唤。以济南伯宇珅航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为了使生产出的“机器人”更聪明、更智能,企业需将目标任务再切分、再细化,延伸出机器视觉工程师和机器人控制系统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和嵌入式硬件工程师等“和而不同”的职位需求。这些有着明确边界和分工的新岗位,吸引着更多具有相关潜能的人才入场,加速推动着都市圈更多“新职业”的专业化进程。
新职业带来新挑战、新机遇、新选择,也拿出诚意满满的高薪酬。山东省科学院开出“30万+”年薪,招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学科相关领域全职博后;山东奥太电气有限公司开出1.5-2万月薪聘请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研发工程师;济南历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出1.5-3万月薪招聘具有微电子学、生物学等专业方面技术背景的本科技术经理人... ...职业上“新”的背后,不变的是对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的要求。
人才服务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为深入做好产才对接,深化产业靶向引才、高效用才,促进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发展,“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再次优化升级,重新打造“专场活动”模块,全新推出“高层次人次招引大会”单元,通过服务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进一步壮大企业数据库、岗位需求库、人才资源库等数据资源,为强化平台的智能算法模型提供优质的训练数据。
升级改版后,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需求信息填报入口依然保持常态化开放,24小时不打烊。用人单位和人才可通过PC端登录济南人才网()或移动端微信搜索“济南云聘”小程序登录,及时发布或浏览最新岗位信息、人才信息,并通过平台系统实现一键投递简历、在线沟通面试,实际做到“求职者少跑路、少花钱,企业得人才、得发展”。系统还将根据企业和人才各自填报的基础信息及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切实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助企业觅英才,为人才谋发展。
下一步,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结合济南市2024年下半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大力推动“人才”“高校”“企业”“园区”“产业”五位一体人才引进。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全国109所重点高校和79家海内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多渠道向海内外青年人才宣传推送,助力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