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检测领先者
全国咨询热线:13812953225

“AI成长潜力”全国第二!成都人工智能“爆发”背后是?

发布时间:2024-09-08 21:54:22 人气: 来源:bob平台官网入口
案例介绍

  荣耀CEO赵明:苹果的AI方案会让整个行业清醒 集成第三方AI不是AI手机

  “非洲手机之王”财务负责人被调查!去年年薪385万元,公司账上现金104亿元,总市值达916亿元

  当下,成都AI企业正在“AI+”多赛道崭露头角,这也折射出成都人工智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态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共有AI企业852家,产业规模达780.3亿元。

  人工智能很“热”,引得很多企业蜂拥而上。但怎么来实现商业化,是AI领域企业一定面对的问题。如何破题?找到应用场景、解决用户实际问题是关键。

  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者AI”)瞄准音乐、美术、智能体、安全等场景推出了多样化AIGC产品。其中,其推出的行者AI音乐教育平台,已在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等多所学校落地。“该平台自去年推出后就已迅速实现盈利收入。”行者AI COO陈洪宇透露。

  成功变现之前,行者AI也曾走过“弯路”。“我们此前推出过一款面向C端的AI音乐产品,用户都能够用它创作属于自身个人的音乐,积累了10余万的用户量,用户很愿意体验,但愿意为此买单的人很少。”

  对此,陈洪宇表示:“在提供AI产品或AI能力时一定要考虑产品产生的价值,或有商业经济价值,或者能为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产品创新不能纯做技术,而要与场景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商业化成功才能形成正向驱动的良好循环。”

  仔细分析原因后,行者AI迅速做出调整。“我们的优点是垂直行业大模型,通过大模型实现教育领域的降本增效,解决用户实际问题。”陈洪宇的观点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

  成都它思科技有限公司是清华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在全国多地实现项目落地。公司CTO聂玮奇表示:“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很多前沿的技术与他们其实关系不大。它思科技也是从始至终坚持以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可喜的是,成都AI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已有积极进展。比如,专注于图像和视频内容生成的海艺AI除通过个人订阅收费外,还开始尝试将技术运用到实体经济领域,目前已进入良性循环

  要想在“AI+”前沿赛道上站稳脚跟,技术储备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也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作为成都AI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晓多科技”),已在智能客服领域深耕十年。一路走来,晓多科技创始人江岭表示:“这十年是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2014年企业成立之初,很多人还“看不懂”人工智能客服这个方向,晓多科技已坚持在该领域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期是布局的最好机会,竞争对手还比较少,如果能找到一个值得被解决的问题而又有技术,就容易脱颖而出。”江岭说道。

  晓多科技也是在自身AI技术的不断迭代中,踩准了AI发展浪潮中的每一步,其推出的“晓模型”已成功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对此,江岭表示,ChatGPT爆发之前,晓多科技就一直在积累有关技术及数据,“我们在长期服务用户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数据训练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晓模型,持续不断的增加模型参数,又为业务逐步提升提供技术支撑,能解决业务场景中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渐进式的提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这一轮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掀起了行业热潮。但实际上,其技术路线并不新,这背后还是要结合场景、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需要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及前沿技术有敏锐的洞察,这种洞察来自创新一线的实践。”江岭如是说道。

  同样扎根AI领域多年的沈复民,对此亦有深刻体会。沈复民是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公司2015年成立以来,已有10余项AI核心领域成果实现转化,其中自主研发的业界首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MAGIC码极客,已累计为国内外500多家用户更好的提供产品和服务,覆盖高端屏显、轨道交通、城市治理等领域。这背后,离不开团队长期以来的“技术储备”。

  “目前我们正与蜀道集团洽谈合作,推动新研发的道路智慧化监管系统在四川高速公路上应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布局AI+工业,借助大模型产品赋能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沈复民说道。

  在成都,还有许多“晓多们”“考拉悠然们”,坚持做长期主义者,持续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成为成都AI企业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关键一招”。

  今年,成都再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而在此次人工智能浪潮中,高校团队、成果转化项目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已在工业AI质检、AI机器人、端侧大模型等领域推出了多个全球首创、行业领先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CEO孙晓刚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导,拥有近20年AI深度视觉、智能物联网、AI边缘计算的项目经验,这中间还包括人民币视觉质量检验测试在内的高难度项目服务;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顾实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数据、智能与认知实验室主任。

  这个以高校博导为核心的创始团队从企业成立之初,即聚焦AI开发落地难点,结合真实业务需求,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目前已经和多家世界500强公司、10余家上市公司形成合作,服务客户上百家。

  成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教资源丰富,这也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成长提供了创新的“基本盘”。在成都AI企业中,能看到不少类似企业

  欧洲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领衔成立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构建万物AI的美好世界;

  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洪成立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推出“外骨骼机器人”

  成都丰富的科教资源也为AI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良机。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的“AI数字人”“数字大脑”等产品在提升工作效率上效果非常明显,公司创始人肖雪松曾提到:“随着创业的不断深入,我们明显感受到若仅依靠公司力量做技术创新是远远不足的。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一方面能够了解国际国内技术前沿动态,另一方面能为实验室里的成果找到新的创新应用点。”近年来,明途科技已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开展深度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

  类似的创新故事还有很多,无一不彰显着成都这个科创“智高点”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不断深入,更多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有望走向生产线,释放更大创新动能。

  加快AI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近年来多管齐下,不断“加码”

  推进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聚焦“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打造“三大特色场景”和“四大重点场景”,推动研发智能化、产业智能化、治理智能化,形成了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完善高能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成功申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2家、建成“智能协同计算技术”等AI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布局建设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引聚AI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蓉开展研发技术和成果转化。

  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上重点项目争取力度,争取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个;争取首批省级人工智能科技项目36个,占全省总数62%。另一方面,围绕智能芯片、行业大模型、机器人等方向,技术创新研发项目30个,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0个,支持AI行业大模型加速应用迭代升级。

  推进人工智能重大成果转化落地。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对接相关高能级创新平台、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洽谈一批重点人工智能项目;开展“中科大校友四链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交流会”,围绕AI与机器人领域引进18个高能级项目,招引15个顶尖人才团队;建成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服务于AI相关领域。

  加大科技金融赋能AI企业发展力度。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出“积分贷”,帮助180余家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积分贷”等“科创贷”超过5亿元,“科创投”系列基金投资AI领域科技型企业14家、总金额6080万元。

  培育AI企业创新主体。多措并举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902家、高新技术企业634家。